4月26日至27日,安徽皖农种业在盐城市成功举办了“镇麦15产销对接会暨产销一体化模式研讨会”。此次会议聚焦产业面临的问题,深入探讨并明确了镇麦15的优势和发展的潜在能力,同时着力构建产销一体化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镇麦15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小麦产业既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稳定供应必然的联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然而,当前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优良品种推广不足,难以满足加工公司对高品质原料的需求;产销对接不畅,影响种植效益和市场供应稳定性;抗逆能力不够,影响产量和质量稳定等。在此关键时期,镇麦15凭借其显著优势,其产销对接及一体化模式的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江苏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王龙俊在田间观摩现场表示,镇麦15具备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等显著特点,由于产量过硬,迅速成为淮南区域大品种。
皖农种业副总经理高景春指出,发展专用品牌粮食是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三年来,公司以镇麦15为纽带,组织了16场产销对接会,服务种植户1200余户、面积达80万亩,促成订单16万吨。目前,镇麦15种植培养面积逐步扩大,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公司搭建产销平台,汇聚各方力量,推动镇麦15“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模式,助力小麦产业化发展。此次会议承前启后,旨在推动小麦产业专业化、品牌化,服务种植户与消费者。公司承诺将持续做好镇麦15良种供应、技术推广、产销对接,让农民用好种,粮商收好粮,企业出好粉,消费者吃好面,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镇麦15由镇江农科院精心选育而成。镇江农科院小麦研究室主任李东升介绍,该品种具有诸多显著优势,如苗期生长健壮,分蘖能力较强;茎秆粗壮,抗倒伏性能好;角质率高,籽粒品质优良,且对白粉病的抗性较强,综合表现突出,提前一年完成试验程序,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优良品种的潜力和价值。
南方小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良对镇麦15及优质小麦交易状况做了专业分析。当前市场对优质麦需求旺盛,镇麦15类的优质小麦市场空间广阔,凭借优良品质逐渐获得市场认可,交易活跃度不断的提高。此外,下游加工公司对单一品种质量稳定性有较高要求,这为镇麦15在主产区开展订单农业奠定了基础。
学术交流环节助力技术提升。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姜东分享了《逆境胁迫记忆与小麦主动抗逆应灾技术》,扬州大学教授朱新开探讨了小麦单产提升与品质协调发展的技术路径,这些学术交流为镇麦15的种植技术改进和抗逆能力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品种潜力,提高产量和质量稳定性。
粉企、粮贸企业代表热情参加发言,表达了对镇麦15的采购意向和合作期望。大丰区江苏星禾种业总经理王晓星建议要有优良的商品种子和专业化生产,加强品种规划布局,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形成平台化发展模式,通过理念转变、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建立长期稳定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无缝对接,提高产业链效率和效益。
金海面业负责这个的人说,镇麦15优良的蛋白质和面筋特性契合金海面业中高端专用粉加工需求。2025年计划收购5万吨镇麦15优质小麦,并发布收购信息,对提供10000吨以上镇麦15粮源的贸易商给予特殊奖励。
益海嘉里(昆山)食品有限公司采购人员称,公司倾向于采购种植培养面积大、品质稳定的优质强筋或中强筋品种,镇麦系列供应稳定且品质稳定性较好。若今年镇麦15品质表现优秀,将纳入优质麦采购清单,希望与镇麦15产区加强合作。
会议期间举行了镇麦15产销对接单位签约仪式和授牌仪式,这标志着镇麦15的产销一体化模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各方将携手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控,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相信在各方一起努力下,镇麦15将在小麦产业强链、延链和补链体系中发挥逐渐重要的作用,推动我们国家小麦产业向高质量、高效发展迈进,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